身在黄石,你会哼唱那首“西塞山前白鹭飞”吗?你知道“铜草花”的意义吗?黄石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又代表着什么呢?这些问题的答案,只需问一个人就可以了,他就是市博物馆文创中心设计师黄文学。得知首届黄石旅游文创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正在征集作品,黄文学立即填写了报名表。话不多说,赶紧去看看他设计的文创作品吧!
黄文学
根深蒂固的“铜草花”情结
黄石一带有句俗语:“山上盛开铜草花,底下铜矿叫呱呱。”每到秋冬时节,铜绿山矿区方圆几公里的山坡、沟谷,都长满了郁郁葱葱的铜草花。可以说,黄石人对“铜草花”的感情根深蒂固。但如果将铜草花设计成代表黄石的景区文创产品,你会想到什么呢?记者在市博物馆文创馆看到,橱窗内摆放的胸针和徽章,衣架上挂着的T恤,还有花车上摊开的帆布包,都留下了铜草花的痕迹。
铜草花伴手礼帆布袋
“胸针和徽章既能点缀服饰,又便于携带。T恤和帆布袋就更不用说了,直接穿上身或者背着走,都会让你成为整条街最靓的仔。”黄学文介绍道。刚巧一位美女拉开门走进来,一眼便看中了黄学文手上的帆布袋,“这个好看,居然还有拉链和内袋。这面是铜草花我认识,不过另外一面画的是什么呢?”黄学文却不紧不慢地让大家盲猜,“相框”?“城铁轨道”?答案都不对。“其实它和博物馆的馆藏有关,名叫‘竖井支护’。古代工匠为掘取铜矿石,开凿竖井、平巷与盲井等,必不可少地会用到木质框架支护,虽然这个支护是木质,生硬又不美观,但和铜草花有机结合在一起,就产生了化学作用,像一幅美丽的油画。”
铜草花T恤
铜绿山古铜矿出土的10座春秋早期炼铜竖炉,是整个世界青铜时代最大、最先进的冶铜设备。黄学文将博物馆展厅里这幅古人们冶炼过程的《千年炉火》壁画变成了线稿,搬到了帆布袋上。拉风箱、挑夫、凿矿、加料等6个工种的工人被分为了两半,只看单面是半幅画,和反面拼在一起却又成了一幅完整的画。
纪念币系列和西塞山系列
纪念币系列
仅仅只有铜草花系列当然远远不够,黄文学又接连创作了纪念币系列和西塞山系列。但纪念币是平面的物体,要想凸显黄石景点的地理位置实属不易,而且还要将美观性和实用性相结合。黄文学前后设计了四五稿,历时一个半月,终于设计成眼前这款一套两金两银的纪念币。
西塞山系列
1973年6月,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矿工们在铜绿山露天采矿时,意外发现了13把深藏地下的铜斧。考古学家们依据这些铜斧,顺藤摸瓜发掘出了一座座密如蛛网、迷宫般神奇的古老矿井。纪念币《千年炉火》的正面就是博物馆镇馆之宝——铜斧,它由两株铜草花相辅,背面则是那幅《千年炉火》。
千年炉火伴手礼帆布袋
第二枚纪念币《西塞山》正面为“西塞山前白鹭飞”的场景,对应的背面是张志和的《渔歌子》,第三枚《百年华新》的正面是华新3号炉,背面则是华新水泥发行的最古老的一张股票票据。还有一枚是《锦绣磁湖》,正面为黄石市博物馆,背面是我们熟知的澄月岛。四枚纪念币选取的图案都是黄石的文化特色景点和博物馆的馆藏,记录了黄石的工业发展,颇具收藏价值。
还有一个西塞山系列便是文人墨客们比较喜欢的笔筒了。它是用竹子做成的,刻画的是整个西塞山险峻秀丽的自然景观和纷陈的胜迹为实物主体,还有山脚下的工业布局情况,并加入了新冶钢和江上的轮船,当然也少不了那首传唱大江南北的《渔歌子》了。
怎么样,一口气欣赏了这么多精美的作品,大家有没有一种想投稿和购买的冲动?我们的作品征集还在进行中,加油!(记者 柯娟/文 仵佩 胡靖/摄 视频 剪辑/彭冰洁)